科普园地
0710-3598556
195公里流长,蜿蜒旖旎;985条河流,潺潺而行;1210座水库,波澜不兴……水是城市的生命线,因为有了它们,襄阳更加灵动。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这两年,襄阳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加强水系治理与水资源保护,大力实施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修复汉江自然生态,扎实推进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以生态环境保护倒逼高质量发展,走出了一条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如今,漫步襄阳古城,一幅“水清、岸绿、景美”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规划先行 打造“襄阳样板”
汉江保护,责任重大。
2018年11月5日,根据国务院批复,国家发改委印发了《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提出,“支持襄阳巩固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地位,加快打造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32处提到“襄阳”,6处提到境内事项。
如何抢抓机遇,高质量发展是一道必答题。襄阳市委、市政府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积极对接国家《规划》,精心编制《汉江生态经济带襄阳沿江发展规划(2018- 2035年)》。今年3月经市政府批复印发,共策划生态环保、水利发展、交通运输等6大类74个项目,总投资2432亿元。
《规划》指出,要构建生态环境“共抓大保护”新格局。构建“三线一单”管控体系,通过“三水统筹”来严保一江清水,重点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与修复,联防联控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襄阳沿江规划开汉江流域城市之先河,在国内沿江城市也尚属首例,是襄阳探索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加快形成了襄阳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的新经验,促进了长江经济带向纵深发展的重要实践,为争取更多项目、资金落户襄阳打下了基础,力争把汉江襄阳段建设成为国家沿江生态经济发展样板区、汉江生态经济带绿色发展先行区、汉水文化集中展示体验区。
《规划》发布以来,全市上下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抢抓机遇,超前谋划,精准对接,争政策、争项目、争资金取得新突破,为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建设提供了强大动能。
2019年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87.1亿元,同比增长7.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全市经济运行呈现高开稳走、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转型升级加速推进,运行质效不断提高,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一极两中心”建设取得新成效。
修复保护 构筑“最美岸线”
生态修复,“非知之难,行之惟难。”
半年前,柿铺磷石膏堆场白灰漫天,磷石膏像山一样高。如今,这里摇身一变成为江滩公园,漫步走来空气清新,汉江的美景尽收眼底。
这处磷石膏堆场是原襄樊市化工厂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堆放化工废料而形成,全长1445米、总重量约108.564万吨。去年,这个磷石膏堆场被湖北省环保厅“清废行动2018”列为突出问题挂牌督办。
由于堆场历史形成原因复杂、体量大、治理难度大、资金投入多,樊城区《樊城区柿铺磷石膏堆场环境整治与环境风险防控调整方案》中明确将迎水面30万方磷石膏全部清运后再进行整治的新方案,总投资9867.36万元,占地70亩。2019年1月开始施工区域内附着物征迁,2019年2月开始施工,2019年5月通过了省生态环境厅、省水利厅组织的联合验收。
与此同时,襄阳市为解决磷石膏处置利用问题,设立了磷石膏综合利用专项资金,每年3000万元人民币,用于磷石膏综合利用企业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和磷石膏综合利用及产品研发。
磷石膏堆场治理和利用只是襄阳市对汉江生态修复的一个缩影。汉江樊城区牛首段曾是非法采砂“重灾区”,灰尘满天,两岸千疮百孔。经过2个多月的艰苦奋战,河滩内10多万平方米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全部拆除,非法采砂船全部搬走,岸线复绿100多亩。
如今,汉江襄阳段、唐河、白河及唐白河襄州段已全线实现禁采,拆解非法船舶1113艘,18个砂石集并中心已完成选址规划方案,7个临时集并中心已初步建成投产,沿江腾退5000多亩土地正在复耕复绿。
保护汉江,襄阳市的步履从未停歇。近年来,襄阳市利刃向内、精准出击,下决心清除一个又一个顽疾:樊城区三江口片区迎水面滩地内因历史遗留原因,居民棚屋遍地开花,去年已腾退岸线5.1公里、滩地570亩;占地200亩、侵占河道近20年的汉江游乐宫(汉江渔村)违法建设被全部拆除……
据统计,2018年以来,在汉江195公里两岸1000米的范围内,襄阳市全面关闭搬迁规模养殖场、污染企业、非法码头600多家。完成47.1公里岸线复绿工作,复垦土地359亩,并结合堤防护岸工程建设进行彻底修复,岸线生态明显恢复。同时,国家储备林项目一期工程进展顺利,已营造国家储备林6500亩。
建立机制 守护一江碧水
汉江“母亲河”滋养着襄阳这片沃土。守护穿城而过的一江碧水,永葆它的清澈和活力,是襄阳儿女的责任和使命。
为进一步改善水环境质量,强力推进汉江流域水环境保护工作,襄阳市从立法制定、横向补偿机制、区域协作、污水智慧监控等多方面入手,持续不断的狠抓落实,让水环境治理不断提升。
《襄阳市汉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是襄阳市具有地方立法权后,颁布的首部地方性法规,《条例》进一步明确了工作职责,为襄阳市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加强汉江流域水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法律支撑。
2018年10月,襄阳市发布了《关于建立市内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方案》,率先选择汉江流域襄阳段小清河、滚河、蛮河三条支流流域涉及的7个县(市、区)、开发区,探索建立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共同筹集保证金1.2亿元,促进“上下游、左右岸”齐心协力保护流域生态环境。
唐白河作为汉江的最大支流,对汉江水质的影响举足轻重。襄阳市与河南南阳市建立了“南襄唐白河流域水环境联合监管联防联控机制”,经过共同努力,唐白河水质明显好转,摘掉了多年劣Ⅴ类的“黑帽子”。
为实现乡镇污水处理的统一监控、科学调度、精细管理,襄阳市乡镇污水收集处理项目配套建设市级智慧水务运营总中心和7个县级分中心,目前已建成试运行,实现了92个厂站建设点的实时监测,建制镇厂站在线监测已接入省住建厅监测平台,后期将对各乡镇污水处理厂站、管网统一运维、智慧化管理。
在机制的引领下,企业在减排方面也下了大力气。2018年,襄阳市共完成涉水减排项目165个,削减化学需氧量约3256吨、氨氮约442吨,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分别比2015年下降8.15%、8.31%,完成省定化学需氧量下降7.9%和氨氮下降8.2%的减排目标。
数据说明一切。2019年汉江干流襄阳段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水平,主要支流水质总体趋于好转。
汉江是长江最大支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未来,襄阳将坚定不移地打好十大标志性战役,奋力当好长江大保护主力军,扛起“最大支流”的保护责任,为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贡献襄阳力量。